考试辅导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考点

时间:2024-04-02 23:06:02 进利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考点

  成考生在备考专升本《政治》科目时,要了解考试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复习。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考点,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考点

  考点: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内容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联系都是相互联系。联系与区别互为前提。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联系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主观幻想的。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其内部以及同周围其他事物、现象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阶段之间也总是相互联系;

  ②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或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而存在。系统是许多要素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相对稳定性,不是杂乱无章的事物的集合;要素是组成一个系统而且相互联系着的单元或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是各部分的有机统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三,任何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转化”而沟通起来,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

  (3)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联系,联系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2.这一原理的意义

  (1)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和系统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2)要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树立整体观点和系统观点。

  (3)在实践中要尽可能全面分析和把握复杂多样的多种联系,并从中着重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科学的任务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必然的联系。

  (二)联系与系统

  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主要方法论原则:

  ⑴整体性原则,即系统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械之和。

  ⑵动态有序性原则。系统的联系是有序的,这种联系存在于发展变化之中。

  ⑶最优化原则,即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总体目标实现的最佳状态。

  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全局)与部分(局部)的关系。

  ⑴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⑵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

  ⑶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⑷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三)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

  1.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根源于“物质的本性”(恩格斯语)、事物的内在矛盾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前进、上升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方向和总体趋势,下降、倒退则总是暂时、局部的现象,它只能干扰而不能消除前进上升的必然性;新生事物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候遭受挫折甚至夭折,但它在另外某个地方、某个时候又以“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新事物必然最终战胜旧事物;发展存在于物质形态、物质反映形式、物质运动方式的前进演化中,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切领域的运动过程之中。在事物的前进运动中,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实现了真正的发展,是发展的决定环节,因此它是发展的实质。

  2.发展的过程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⑴任何事物的存在本身都是作为一种特定的运动过程而存在的;

  ⑵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暂时的;

  ⑶过程即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历史,每一过程都要被另一过程所代替;

  ⑷前进发展是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具体过程是有始有终的,有限的、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的。这体现了:

  a.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彻底的革命批判的精神和实质,要从“暂时 性方面去理解”一切事物;

  b.要坚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c.承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一成不变事物的集合体,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考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内容提要: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 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于:

  (1)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2)它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3)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4)它也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及人与 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世界观人皆有之,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

  哲学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 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这样的世界观不仅要回答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还要解决世界对人来说“应怎样”的问题,反映人的情感、愿望、理想和信念,所以哲学 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

  (2)哲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是知识的综合和升华,达到对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的本质的认识。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前导。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哲学发展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如果说哲学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人们在说明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之后,一定要进一步回答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 是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对立。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 段古代的同朴素唯物论相联系的自发辩证法、近代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在建立和证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 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历年真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

  A.一元论和二元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哲学派别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C.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4.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

  B.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C.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D.思想理论对历史发展的引领作用

  5.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的是( )

  A.反映论和先验论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答案】

  1.B.

  考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2.B.

  考查了哲学的基本派别。按照对哲学基本的问题第一方面(物质和精神何者了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A.

  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因此,它的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4.B.

  考查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分歧。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唯心史观认为少数天才帝王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所以,两者在历史创 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5.D.

  本题考查了思维与存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因此,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 答区分的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D.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如休谟、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考点 2:物质与意识

  内容提要: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物质的定义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从其思维决定存在、精神决定物质的根本立场出发,都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的产物。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旧唯物主义,从其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的根本立场出发,都能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但存在着对物质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二者是相互区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这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另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论和诡辩论。

  三、物质运动的客观规规律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 最终陷人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 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 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四、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五、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④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①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六、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 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性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都需要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 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相。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反对用僵化的思想观点看待事物。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

  【历年真题】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空间广延性

  C.无限多样性

  D.客观规律性

  3.在认识论上,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

  A.实践论

  B.反映论

  C.矛盾论

  D.先验论

  4.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6.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答案】

  1.D

  本题考查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方式,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无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2.A

  本题考查了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由此表明,列宁的物质定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它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3.B

  本题考查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反映到认识论上,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能 动反映。

  4.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5.C

  此题是考查对哲学物质概念特性的确认。“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 高抽象。但对世界本原“物质”的解释和理解各种唯物主义又有区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选项 A);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选项 B);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做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选项 C)的性质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

  6.A.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考点 3: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内容提要:了解联系、发展、矛盾、质变、量变、否定等的概念,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基本规律,基本范畴等。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是关于普遍了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 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事物的联系是极其复杂而多样的。按照联系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事物的不同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重要的关健作用。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不仅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一方面,联系构成事物的互作用必然引起作用双方的状态或性质发生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联系是运动的前提,没有联系不能构成运动,也不能显示运动。另一方面,联系即相互作用,本身就是运动的一种态势。因此,不能离开运动来讲联系,离开运动就不能理解联系。

  2.发展的实质

  运动、变化、发展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 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运动和变化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二者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 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伴随有下降、重复、循环等各种运动形式,但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三、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特征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 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

  它具有两种基本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①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不能把它简单理解成政治领域里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 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所 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提供了科学认识事物的总的方向。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方面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不同运动形式、不同事物、不同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矛盾地位的 不平衡性;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一方克服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区别、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 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2)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其表现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 辩证统一。

  (3)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是普遍 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也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理解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实质。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都是对立统一 的关系。

  第三,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 所在。

  第四,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五、质量互变现律的方法论意义

  (1)既然任何事物都是质与景的统一,就要把对事物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认识的基础,定量研究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度,就要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事物本身的度相适合,掌握适度原则。

  (3)既然事物发展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就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要重视点滴的积累,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将事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前进性, 而看不到事物前进道路的曲折性,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以致犯急躁冒进的毛病;也不能只看到发展 道路的曲折性,而看不到事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被困难吓倒,悲观失望,进而无所作为。

  【历年真题】

  1.下列各项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和统二的观点

  D.本质和现象的观点

  2.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唯物辩证法认为( )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5.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6.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

  A.实质

  B.总特征

  C.核心

  D.总规律

  7.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 )

  A.绝对同一

  B.相互分离

  C.相互依存

  D.绝对排斥

  【答案】

  1.A.

  本题考查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和世界的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C.

  本题考查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等。C项中的相反相成。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即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相互销蚀等。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根本性质发生变化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只有通过矛盾双方的斗争,才能突破现存事物的限度,促使矛盾相互转化。

  3.C.

  本题考查规律的本质。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客观的稳固联系,不是思维获得的反映,也不是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4.D.

  本题考查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偶然与必然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是偶然的(基础和支配)偶然是必然的(体现和补充),这是明显带有。既...又...。痕迹的辩证公式的体现。

  5.D.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扬弃概念。辩证法的扬弃就是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而不彻底抛弃旧事物。是事物发展连续性与间断性的辩证统一。

  6.B.

  唯物辩证法揭示世界的状态怎样的问题,它的回答一是普遍联系,二是永恒发展。所以说,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为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7.C.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自然就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了。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的主要派别

  按照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錾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瞌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回答,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之间具有同一性,即人们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就是可知论;反之,认为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之间不具有同一性,即人们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就是不可知论。与此同时,哲学还要求回答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这也是与哲学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且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德国古典哲学,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强调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创立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强调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从理论上全面地、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意义与作用,并把实践范畴看作自己哲学的基本范畴,坚持从实践出发来说明和论证自己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科学的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关键和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全部的哲学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才能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自身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第三,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显著特征。

  第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四个显著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实践是发展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承认任何能够给所有问题提供最后答案的所谓“终极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不断地丰富和修正自己,才能具有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第一,就社会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和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武器。马克

  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人们走好人生道路。

  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是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定义说明:①物质是哲学范畴,不是自然科学概念。②物质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③物是可以认识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第一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有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第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另一方面,物质也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两者是统一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

  第三,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相对静止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暂时的、相对的稳定。它是相对于事物显著变动状态来说的。

  第四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就物质运动的.具笋

  形态来说,它还有静止的一面,它是局部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另一方面,动中有静,静中有挈,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是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霍上学。

  10、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发展为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随着低等动物发展为高等动物,刺激感应性发展为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随着高等动物向人类的演化,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演变为人类的意识。总之,意识是经过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一直到出现高度完

  善的物质——人脑的时候才产生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其中,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是劳动,然后是劳动和语言一起,使猿的大脑逐渐演变成人的大脑。意识是人脑产生出来的。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外在的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反映到人脑之后,才会形成意识。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会有客观事物的映象,因而也不会有意识。 .

  1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不仅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且意识又反过来对物质世界的发展进程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①意识能透过现象达到本质,这是意识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②意识能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这是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表现在人们的思想动机和目的上。在物质世界中,以什么为认识对象,达到什么目的,取决于不同人的主观意识。②表现在造客观世界中人们的选择性、创造性和预见性。表现在对人自身生理机能的控制和影响上

  1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要求。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又是以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为重要条件,因为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只有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发现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②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③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世界上客观存在着的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都是物质的各种具体存在形式。物质是永恒存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便是二元论观点。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这显然是错误的。

  1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考点】相关文章: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日出》考点04-13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郑伯克段于鄢考点讲解12-06

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知识08-12

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必看答题技巧11-03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冲刺试题及答案02-21

成人高考专升本数学考试应试技巧05-25

成人高考高数的复习技巧10-23

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前必做试题及答案04-21

成人高考冲刺阶段复习小窍门05-25